创意地方营造 让惊喜变成日常

平面设计对生活带来的影响,可能不及建筑设计般显而易见。但只要细心留意,便会发现平面设计在城市中无处不在,存在于每天看到的路牌路标、交通路线图、招牌广告、报章杂志、海报横额等。平面设计不但为我们指引方向,让我们掌握城中发生的大事小事,也塑造出一个地方的个性。为期3年的创意旅游计划「#ddHK 设计#香港地」,由一口设计工作室担任 #dd创意.营造社区的创意伙伴,并邀请了本地创意工作者及平面设计师合作,为湾仔的街头巷尾注入视觉惊喜。

#ddHK带来的最大惊喜之一,想必是与港湾消防局合作,邀请5位本地设计师,为局内红色风琴闸设计「消防局」的中英文字体。新设计旋即得到广泛关注,不少人在社交媒体上留言分享,可见纪律部队新潮有型的形象,的确令人耳目一新。5款设计分别融入了不同的本土元素,其中陈浚人运用从前在香港常见的北魏书法体,配合消防员的硬朗形象;而麦綮桁则在其原创字型「机械明朝」中加入模型印刷的细部特征,创造出类似昔日商店铁闸、墙壁标语等常用的字体风格。两款设计将为人熟悉的视觉风格放置于出乎意料的地方,创造全新视觉效果。

另外,胡卓斌和蔡剑虹的设计分别展现了香港独有的双语文化。前者将繁体中文及英文字优雅工整地交错排列,后者则将两种文字重迭起来,部分英文字母同时组成中文笔划,饶富趣味。最后,郭家荣的设计最具反差效果,他将风琴闸化作舞台布幕,配合具有旧电影海报美术字味道的字体设计。这个字体设计元素,不只成为打卡热点,也一改消防部门一贯严肃的形象,予人崭新的观感。

#ddHK带来的另一惊喜,则在于到处可见的行人路之中。一口设计工作室选择了最寻常的事物——行人路,激发公众在日常生活中探索城市的独特之处:「行人路是城市建构中最基本的部分,能令公共空间活起来的路面设计却在香港很少见。」为了拓阔公众对行人路的想象,他们跟4位香港艺术学院毕业生合作,在湾仔几个马路交界的行人路面上创作。

他们的画作设计,融合了所在位置和小区的特色,也采用了街坊们在工作坊中提出的想法。其中丘卓妮以饭桌为题,创作位于皇后大道东及石水渠街交界的地面画作,表达位于附近的蓝屋为小区所带来温情洋溢的感觉。而冯正权则沿用他的一贯设计风格,于修顿球场的入口地面,绘画了正进行各式活动的人形标志,映照球场内外繁忙喧闹的湾仔街景。黄敏靖运用了抽象手法表现湾仔北的商业建筑,带出它们千变万化的美态,作为香港艺术中心入口的地面设计。而李佩羲则拣选了利东街具历史意义的元素,如当铺招牌,于街道入口唤起大家的集体回忆。

另外,4个地面设计同时加入导向功能,指示附近街道及文化景点的方向。「这些地面创作不只美化街道,同时具备寻路功能,希望能提醒人们留意在公共空间中常被忽略的事物。简单如行人路也可构成一个地方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如在行人路上花多点心思和设计,在城市中漫步便会变得更有趣好玩。」一口设计工作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