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营造刷新城市身份

Wind & Foster的「这是湾仔」

城市中的人事物不断变迁,一个地方的身份演变也从不止息。繁嚣的闹市容易令人忽略身边的细微变化,而透过采用各式各样的地方营造策略,能刺激人们对社区产生新的想像和建立更紧密关係,重新发现及塑造城市身份。BODW城区活动自去年11月开展,来到3月继续为大家带来丰富的设计相关活动,联繫不同海外及本地创意团体、商业及机构为社区进行地方营造,加强人与地方之间的关係,为社区带来新方向。当中Wind & Foster「这是湾仔」openground「#CITY」,带领我们以全新视角细看湾仔和深水埗。

“采用各式各样的地方营造策略,能刺激人们对社区产生新的想像和建立更紧密关係,重新发现及塑造城市身份。”

「这是湾仔」:捕捉和描绘21世纪的城市面貌

设计能与其他艺术形式协同融合,为进行地方营造增添层出不穷的创意。「这是湾仔」项目结合设计、舞蹈、录像和摄影,透过舞蹈这个世界通行的语言,捕捉和描绘21世纪的城市面貌。项目由港铁公司委托及与香港设计中心联合策划,是英国设计工作室Wind & Foster「Moving Cities」系列一部分。该系列已於巴塞隆拿和达拉斯等多个欧美城市进行,并获奖无数。

Wind & Foster总监Jevan Chowdhury与香港芭蕾舞团艺术总监Septime Webre,以及45位芭蕾舞者合作,以湾仔街道和景点作背景,如莊士敦道、茂萝街、湾仔街市等,引发城市的诗意动感。舞者在街头翩翩起舞,激起街上人事物意想不到的互动,产生刹那间的关係,并以录像和摄影捕捉下来。整幅长约150米的创意作品位于港铁湾仔站内,为大众熟悉的街景注入慑人的艺术感,突出湾仔新旧交织的景象,让人欣赏到一直被忽略的城市设计和空间运用细节。

「这是湾仔」製作花絮

「#CITY」:呈现深水埗街道的人事个性

近年不少小店和咖啡厅进驻深水埗,静静地为旧区注入文青气息,而空间结合咖啡厅、展覧厅和设计书店的openground正是其中一员。他们以社交媒体盛行的「hashtag」话题标籤为灵感,为社区带来新鲜感。在过去十多年间,话题标籤改变了现代文化,著名的#IceBucketChallenge、#BlackLiveMatter 和 #MeToo 等等网络活动席捲全球,引起网民关注在现实世界的社会议题。

以香港的「design portal」为定位,openground策划了「#CITY」项目,将本地设计师与深水埗街坊和社区连繫起来。他们向设计师提出了一条问题:「如果把『#』实体化放到街道上,会以甚麽形式呈现社区特色呢?」来自不同领域的设计师就这个问题探索和创作,他们包括 Brian LeeHillary Fung(产品)、Charlotte Law(室内)、Scarlett Leung(数码)、Sannia Ho(平面)和 Helen Leung(项目管理)。他们创作的3个设计装置於週末放置於汝州街、大南街及基隆街,公众可自由探索,并不妨前往openground店内窥探一下装置背後的故事(展出至3月22日)。

openground的「#CITY」

深水埗的街道充满特色,#CITY透过3个设计装置,呈现3条街道的人事个性:汝州街聚集多间布行,设计师将触摸不同布料的触感体验转移到装置中;大南街的街景被他们平面化,製成独家襟针扭蛋,让观众重温小时扭蛋的快乐时光;他们用黑胶唱片收录基隆街的日与夜,让观众选播街道生活剪影。3个设计装置会在指定日子展出(2月29日、3月1日、3月8日、3月14日及3月22日),让街坊途人观看设计师们怎样以「#」演绎社区。

汝州街
大南街
基隆街

灵活变通的精神是香港最令人惊叹的一面,城市的个性和特色从不间断地变化。这裏的未来面貌由我们今天塑造,何不从设计和地方营造中汲取灵感,拓阔我们对城市未来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