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會說話的手套

當我們的聲音被漠視,我們定會感到絕望。試想像自出生開始就沒有被外界聆聽及了解的聽障人士及手語使用者,感覺會是如何?

來自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的三名學生就發明了一個透過辨識動作的手套,把手語及口語溝通的差距拉近。伍澤林、陳嘉龍、鍾浩輝創作了一雙智能手套,能將手語動作翻譯成文字,讓聾啞人士可以利用手機應用程式輕鬆地與陌生人溝通。

手套上的每個手指套都安裝了彎曲感應器,當感應器被彎曲時,便能透過彎曲的程度收集數據。手套的背面則安裝了三軸陀螺儀,偵測手指動作的加速速度和角度。收集得的數據會通由套背面的藍芽傳輸器將數據傳送到手機應用程式,並將數據轉換為可理解的語言,最終輸出成文字,甚至語音。

該三名學生獲得「2017香港學生科學比賽」高中組發明品冠軍。其後赴美國參加「國際可持續發展項目奧林匹克競賽(I-SWEEEP)」,一個旨在挑戰學生解決全球問題的比賽,成功奪得「工程」組別銅獎。

大部分人把天生賦予的聽覺和言語的能力視為理所當然。但是對於那些受制於視障及聽障的人來說,這些能力是一個從未接觸過的領域,透過手語翻譯手套,一個全新的世界正在等待他們。

共融設計的目的正正是為了提升社會大眾的福祉。在設計「智」識周2017 (KODW2017) 中,以「生活、連繫、流動」為專題,來自世界各地的講者分享了共融設計如何有效地為社會及商業價值帶來衝擊。在香港設計中心和號外雜誌合作出版的《設計令社區更共融嗎?》一書,概括了KODW 2017中討論到的主題。手語翻譯手套也是書中提及的三個本地例子之一,該書現已於各大書店上架。

 更多資訊關於《設計令社區更共融嗎?》:https://goo.gl/EYYvdQ

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學生—伍澤林、陳嘉龍及鍾浩輝創作了一雙智能手套,能將手語動作翻譯成文字。(圖片來源:號外雜誌)

智能手套能將手語的動作數據收集,讓聾啞人士可以利用手機應用程式輕鬆地與陌生人溝通。 (圖片來源:號外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