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atters 2018 2月號


利用創意思維為城市施針解痛

城市的基礎建設甚少成為城中熱話,但去年米蘭設計週的Confluence 20+ 中,本地跨介藝術家兼設計師伍韶勁《Poetic Tram Ride》,其最新作品《大禹之後》再次震撼觀眾,登上多個媒體的頭條。大坑東蓄洪池在過去曾經奪得多個設計獎項,《大禹之後》帶領觀眾走進這個都市排洪的大型基建,透過裝置及聲音導航展示關於水的故事。

大坑東蓄洪計劃的設計,目的防止旺角一帶因大量雨水從獅子山向南湧下而發生水浸,位於大坑東遊樂場底下的蓄洪池體積達40個奧運標準遊泳池。凡經歷過香港嚴重颱風、洪水或有留意國際新聞的,都知道洪水所帶來的健康和安全風險,當中包括山泥傾瀉及傳染病的散播。這個位於九龍中心點的基礎建設,已為當區服務十餘年,證明城市規劃應該是為市民的性命及生活作前瞻性的規劃。

伍韶勁的作品帶來首個具詩意的蓄洪池遊歷,亦開啟了欣賞城市設計的嶄新方向,他向DMatters表示:「傑米·勒納 (Jaime Lerner) 提出的城市針灸術(urban acupuncture)是邁向適宜居城市 (liveable city)的方法之一。」對他來說,或許蓄洪計劃是一個已經被治癒的「痛點」。如果我們視城市為生命個體,大可以針對個別部分以設計思維施針,帶動她的能量流動。香港設計中心掌握了城市的脈搏,以「設計.城市.宜居性」為主題,正在籌劃今年的設計「智」識周(KODW),而工作坊將以不同群體為目標對象,包括教師和教育工作者、醫療和社會工作者、企業家以及公共部門等。
 
城市設計是生死攸關的問題,優良設計也是一門講求創意和解決問題的認真事業。2018首季,香港設計中心將分別帶領兩隊香港新進年輕設計人才參加曼谷和墨爾本設計週。透過引進香港的優良設計到海外,設計人才既有機會了解香港以外的創意產業,也可擴大他們的視野以助本地發展。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於數週前公布,政府計劃重新帶動設計生態,以及在深水埗發展設計及時裝基地,除了重視對設計的價值外,同時亦策略性地創造城市氛圍、經濟及社會福祉。這個項目全面而且具可持續性,我們期望更多類似計劃散佈到其他地區以凝聚能量及創意,創造一個屬於宜居城市的氛圍!

按此瀏覽 DMatters 2月號 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