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设计才俊聚首 细述异国设计文化阅历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旅游的价值广受认同,现今更有研究发现,我们不但可以透过旅游增广见闻,更能提升创意。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就几百位时装界的创意总监的个案进行研究,发现旅游和文化体验经历愈多的创意工作者,其作品愈具创意。香港设计中心举办的「DFA香港青年设计才俊奖」(DFA HKYDTA)自2005年起支持了百多位新晋本地设计师往海外实习或进修,鼓励年轻设计才俊提升创意。「DFA香港青年设计才俊奖」更于10月18日举办了一场聚会,邀请新旧得奖者于The Woolmark Company羊毛创意资源中心聚首一堂。今年新鲜出炉的奖项得主,更从当中六位过往得奖者的外地体验分享中偷师。

于2016获奖的龚翊豪(Alvin)前往位于哥本哈根3XN建筑师事务所实习,参与了几个位于比利时、澳洲和丹麦的公共建筑设计,以及涉猎建筑信息仿真的项目。丹麦文化讲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让他反思香港的工作节奏:「较短的工时让设计师有思考和喘息的空间,工余时可以培养其他兴趣,设计灵感自然更加丰富。」游历各个北欧国家,拓阔了他对设计融入日常生活的想象:「在他们眼中,公共艺术和有质素的城市空间好像是必然的,大家灵活享用之余,亦感受到那是设计团队努力的成果。」回到香港,无论是工作内外,他继续实践跨界项目,例如跟本地白铁及书法艺术家合作创作的装置艺术展品《玩字》,「我现在更相信设计的影响力,希望成为一位有影响力的人,而建筑师可能只属其中一个身份。」

2015年得奖者李翊呈(Cyril)选择在位于巴塞隆拿的产品及室内设计公司Lagranja进行实习,在那里他接触到产品研发的不同阶段,当中包括设计起稿、建制首办及测试改良。对和合设计和可持续设计特别有兴趣的他,观察到这些元素在欧洲并不是新颖噱头,「而是现代设计的基本要求。」这让他反思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我们要思考一个设计是否能改善生活,推动社会进步。若纯粹为满足商家利欲或买者的虚荣,我们有责任拒绝,并要尝试扭转。」他最大的得着,并不在于学会模仿地中海的设计风格,而是认清自身不足,并且学到透过行动改进,「只有尝试过,才知道想法是否可行、如何改进。」他回来后,一直专注发展其设计工作室Blackbody Lab,试验创新项目。以《Open Wallet》为例,它不只是一件运用了折纸技巧而设计的银包,其目的更是为了展示正确的升级再造要如何与产品周期及回收过程结合。

黄隽溢(Westley)于香港理工大学修毕学士学位课程后,于2015年获得HKYDTA,前往伦敦艺术大学,修读品牌设计硕士课程。为了思考更多创作的切入点,他的硕士论文深入研究品牌设计的起源和发展。在英国,他感受到社会制度的重要性:「好的制度能造就良好行业生态,保证设计师的待遇,间接孕育好作品。」他也了解到「好的教育让平民也有成为伯乐的能力。好的美学教育不是追随潮流,而是从最根本的审美做起,让大家的生活更有品味、更美好。」一年的经历开拓了他对设计于制度层面上的理解:「这些看法已经融入我的价值观,我会以不同方式跟人分享,包括我的作品。」

 除了Alvin、Cyril和Westley,邓晓莹、梁雯蕙和梁镇霆也分享了他们分别在西班牙、日本、美国及台湾的实习体验。这次难得的聚会得到The Woolmark Company的支持,于羊毛创意资源中心顺利举行。这个于2016年成立的资源中心,继续实践其使命,旨意启发、连系和提供培训给国际品牌和纺织及时装业。功能多元化的设施位于九龙观塘区,为羊毛相关信息和业务的国际枢纽中心。来宾可在此探索羊毛的天然好处之外,中心也为香港的纺织业及设计师带来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