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atters 2018 3月号
马拉松式实践宜居城市
城市路跑是近年受欢迎的社交活动,下班后,市内四处都可以看到穿著萤光黄和粉红运动装的跑步爱好者。除了社交目的,令体魄强健当然是很重要的推动力。今年年初有超过六万名跑手参加了本地著名的马拉松比赛,这个逐渐成形的运动文化,正面地反映市民正迈向更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於建造一个适宜居住的城市意义重大,举办更多大型体育活动亦可让大眾聚集一堂,促进交流。镜头下,数万个参赛者怀著满意的笑容在比赛中通过终点线,但善后的工作也同样留下深刻印象,包括处理一堆堆挤满在垃圾箱和塑胶回收箱的香蕉皮,以及数以千计一个早上便耗掉的纸杯和塑胶樽。
在刚过去的农历新年,香港各区举办的年宵市场惯性地產生大量垃圾和废弃物。不少本地绿色团体便自发处理废物,减轻堆填区负担,并推动志愿者一起参加。根据环境保护署的最新数据, 2016年家居废物虽然减少,却被工商业废物的增长抵消了,总体而言,相对於2015年仍然达1.8%净增长。為了发展绿色及健康城市,我们需把健康及大眾的福祉置於為轴心,再作系统层面的设计。不论是个人或营商,我们都应该共同努力,履行作為世界公民的社会责任。由减少公眾活动產生的废物、提升废物回收的效率,到重新设计行业习惯以制定城市固体垃圾收费计划,每个细节环环紧扣。
随著本地对大型娱乐和体育活动的支持增加,废物的减少、处理和回收工作為大眾及不同界别的人士和组织团体提供共同设计机会。我们留意到世界各地,不论在时装、纺织及电子生產等,大大小小的行业都开始实行减少废物的措施。纽约的Zero Waste Design Guidelines就是一个例子,指引对建筑和施工提供了策略和政策上的建议。 这个想法其实是源自建筑师Clare Miflin在主持城市绿化研讨会时提出的:「建筑师可以怎样在自己设计的建筑物中,促进有机物回收?」。随后,建筑师和业界人员聚集起来组成圆桌讨论和协作工作坊,成就此事。这说明了好奇心的小花火,其实可以带来巨大的改变。
将个人的力量投放到社会层面,需要坚持及承担。在过去的十年,「可宜居」成為城市政策的重要议题;社区的参与,以及地方组织、供应商及其他持份者之间的伙伴关係,是提高城市宜居性的关键。就如跑手饮食得宜并且有规律地锻炼身体,要努力建造一个适宜居住的城市,需要在医疗系统、公共服务设计、社区活化和城市健康等各个方面进行混合训练 (cross-training)。
可宜居性是全球一致认同的概念,关乎城市的生活质素,当中包括建筑和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性和健康、平等和获得资讯的渠道、教育、文化和艺术等多种因素。即将於6月11至15日举行的设计「智」识周(Knowledge of Design Week)将以《Design for Liveability》為主题,针对可宜居性进行相关研讨和工作坊,让业内人士接收最新的行情和缔造交流机会。透过您们的参与及香港设计中心的推动,让我们与每位跑手装备自己,一同实践宜居城市。
按此瀏览 DMatters 3月号 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