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atters 2017 6月号


设计共融及健全的香港

设计「智」识周2017刚刚结束,期间带出很多在共融设计概念上具创意的例子,涵盖公共及私营等不同领域。正如主席严志明教授所言:「為市民的福祉而设计,绝不能以金钱来衡量和受福利政策所窒碍。」

有与会者问:好设计能改善生活,这点我明白,但好设计有甚麼条件?设计能决定问题所在、排解疑难并造成影响,我该从哪开始?

社会顺着科技走,但如何确保设计以人為本,保持关联和改善生活?在「生活」论坛上,讲者简述各自例子:


「人生最坏的消息来自医院,如何為医院构建较佳的回忆?」首尔Human
 Understanding Design Center的Hansol Paeng从这提问引伸到对医院用户產生同理心。Make-a-thon计划邀请市民表达对医疗的想法及医护中心的运作改善,不但花上充足时间了解这些建议,并落实执行。防打鼾枕头就是其中一个阐述例子。

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健康设计学院的Stacey Chang及其团队留意到首府奥斯汀有一社区,受着种族、教育水平、职业等而所导致的整体经济分隔;他们採用视像呈现数据,绘出社区的情感分佈,并构建沟通平台让居民直接发声,提出社区与保健的理想模式。

长屋设计视「居家安老」為大任,他们不希望為人子女把年长父母送到安老院,故推动改装家居设备。巫永充表示此计划的目的為减低两代的生活磨擦,营造和谐家居。



在大数据年代,我们如何使科技用得其所?就这方面,两位「连繫」论坛的讲者阐述如下:

麦拿伦应用技术公司Dan Toon:「医疗保健发展需要科技来作出正确的提问。抓紧企业初衷,我们应定锚於设计(而非科技)。」

皇家艺术学院海伦 • 哈姆林设计中心Chris McGinley:「设计能釐定问题所在,以使我们能回答正确的问题。然后我们要造与市民和社群相关的设计,因為人们忽视忽视人的设计。」


共融设计的真諦并不是去满足一张通用设计的条件清单,用户体验乃重要一环。在「流动」论坛上,讲者接二连三说着共融设计并不单单是由A点移动到B点,而是一种享受。

IDEO的Jonah Houston:「未来的交通绝不在乎汽车是否名贵优雅,而是共享移动。活动自由是释放人性之基本,移动服务就能只看性价比,箇中体验才是王道。」

港铁的Andrew Mead:「顏色是建筑与定向的关键。从一目了然的车站顏色识别系统到最新的车厢设计,港铁在过去四十年一直改善共融设计和用户友善程度。」

皇家艺术学院海伦 • 哈姆林设计中心Rama Gheerawo:「无人驾驶交通工具可能犹如咖啡店般更慢活更舒适,有何不可?只要乘客能拥有一趟舒畅的旅程,便会寧愿在车上待久一点。」

设计「智」识周的论坛臚列林林总总个案与观点,令观眾嘆為观止,却或多或少对未来產生踌躇;但透过富同理心的观察、了解和以人為本的想法,答案油然而生。讲者也提出我们应為自己的健康、生活、未来负责任:

挪威保守党的Astrid Nøklebye Heiberg:「我们需要更多劳动人口延长工作年期。对於我们想做的,我们要有选择,例如让长者懂得和掌握科技。我们要从改变心态和行為开始。」

Citymapper的Rob Boynes:「市民是聪明的,聪明的市民会提供更好的数据然后造就更聪明城市。」

艺术中心设计学院MDP+FIELD的Sean Donahue:「设计是体现民主的方法。设计使人谦逊,从别人角度考量、耹听,并以设计化解疑难。」

迎接现在的挑战,构建未来,我们需要更多创意领袖身体力行——以人為先、以人為本,接纳新思维以开拓共融设计的疆土。皇家艺术学院海伦 • 哈姆林设计中心Rama Gheerawo再次提醒:「创意领袖拥有三个特质——同理心、明确、创意。」由同理的角度用心聆听用户,用明确的心境看出机遇并用以人為本的创意思维解决问题。

行政总裁利德裕博士强调共融设计為人而设、与人同行,市民、用户的需要和福祉远远重要过官僚或行政框架;共融设计与共同创造能為全球城市面临的最大挑战提供崭新思维、才能、机遇和方案。

公眾可透过在会议
现场速画记录之图形录音(Graphic Recording) 重温设计「智」识周2017讲者深入浅出之精彩内容。

香港设计中心期望透过设计啟迪思维、激发改善城市、经济、民生的方案,我们更期待在12月4-9日举行的智识营商周2017与您再见。

按此 瀏览 DMatters 6月号 完整内容。